IgG干扰物质是在临床免疫学检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,主要指的是在血液样本中,非特异性地与免疫球蛋白G反应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。它们可能影响免疫学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导致误诊或漏诊。以下是关于IgG干扰物质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临床检测的影响:
一、内源性干扰物质:
类风湿因子(RF):RF是抗免疫球蛋白抗体,主要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出现,但也可能在其他疾病或正常人群中被检出。RF可以结合免疫球蛋白Fc段,从而在免疫测定中造成干扰。
二、外源性干扰物质:
1、药物: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与蛋白质交叉反应的特性,例如某些生物制品(如单克隆抗体药物)可能在体内形成抗药物抗体,这些抗体在免疫学检测中可能导致干扰。
2、实验试剂的交叉污染: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,不同试剂间的交叉污染也可能导致干扰。例如,含有鼠源抗体的试剂可能受到环境中其他抗体的污染。
三、样品处理和储存条件:
不适当的样本处理和储存条件(如温度、时间、光照等)可能导致样本中蛋白质变性或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,从而产生干扰物质。
四、分析方法的局限性:
某些免疫测定方法可能本身具有局限,如使用的标记物或检测系统可能对特定样本中的蛋白组成特别敏感,从而容易受到干扰。
理解IgG干扰物质的产生机理对于开发和采用减少干扰的策略至关重要,例如使用异嗜性抗体阻断剂、优化样本处理方法、选择更为特异的检测系统等。